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习俗

端午习俗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传承,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宜昌秭归因是屈原的故乡,所以这里的乡亲过端午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和意义。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

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游江招魂和龙舟竞渡

在端午节里,很多地方划龙舟,但在划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相传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投江,以身殉国。消息传到屈乡,乡亲们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演变为现在的游江招魂。临江祭祀屈原,龙舟是最为重要的,几天前就将龙船打磨好,擦上油漆,到祭祀时,首先将龙头安插到龙船上,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点睛。杀鸡宰羊将血倒入碗中,一饮而尽,将碗重重的摔倒地上,告示赛龙船开始,然后在鞭炮声中龙船缓缓出水。白龙作为孝龙在前,其它龙船随后,在哀婉的招魂曲中,齐声高喊“我哥哟——回哟哦——”习俗,开始游江招魂。仪式结束,才开始正式比赛。

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习俗

▲游江招魂

秭归的龙舟竞渡有五个特点:即龙船多、赛法多、划时长、历史久和民间自发组织。过去,长江边的沙镇溪、归州、旧州河、窑湾溪、香溪、小青滩、新滩南北两岸,都常备有一只和数只龙舟。样式最大的有19对桡,坐42人,最小的有8对桡,坐20人,多数为18对桡,坐40人。船体都是无舵黄瓜底划子,凡宽胖、窄瘦、帮高、舱浅等等,以轻捷为好。参与划龙舟的人也多,除水运工人都要参与外,农民农忙一过也是参赛运动员。商家、财主为撑门面、显财力、斗威望,也要雇人参赛。赛场多设置在各江沱(可停船的水湾)段。赛法有两舟赛、拖艄赛、三舟赛、多舟赛、对江直划单边赛、上下直划赛、来回赛等。

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习俗

▲龙舟竞渡

龙舟赛以村落、姓氏、船帮、码头、商团、行会等为单位进行组织、筹备和参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通过对水仙兼祖宗屈原的祭祀,供龙王、江神娱乐,祈求他们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顺风顺水、舟行平安。竞渡时,每船数十名选手按龙舟色着装,前有指挥,中有击锣者,后有拖艄。当锣鼓敲响,数艘龙舟似离弦之箭直飞对岸终点夺标。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秭归龙舟竞渡又注入了不少爱国奉献、克难奋进、勇往直前的现代元素。

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习俗

▲两舟竞赛

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向江中抛棱角红心棕

在端午节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棕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不仅如此,也源自在竹筒中填装食物,投入江中让屈原食用的传说。

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包粽子

在秭归,粽子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这里的粽子用山中水边的一种簝竹的叶子——“簝叶”为包裹物,用糯米、红枣等作填充,外用五色丝线缚扎呈菱角状,然后水煮、蒸制成熟。秭归的粽子寓意深刻:簝叶外衣意为长青不老;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和纯洁如玉的精神;粽子的三角形状则象征着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品质;包一颗红枣蕴含着屈子一片丹心、忠贞爱国,同时也表达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屈原故里有着这样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这首歌其实是屈原一生的写照,这样的粽子不单单是一种祭品和食品,而是赋予屈原高尚人格的一种文化载体。

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习俗

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挂艾蒿、插菖蒲驱毒祛病

秭归端午这天,挂艾蒿和插菖蒲,用煮好的艾叶水给小孩洗澡,是历代都有的习俗。当地老人介绍,艾蒿是一种香草,它的味道可以祛除病毒,菖蒲则长得像一把剑,长达一尺至数尺,屈乡人都认为邪气见了它都会自动走开。他们在小时候,每到头端午,父母都会采来带露水的艾蒿和菖蒲,分别挂在家里的大门两边和窗棂上,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习俗

▲用艾蒿叶煮水给小孩洗澡

用艾蒿、菖蒲祛除病邪是一种民间无意识传承下来的习俗,用现在科学的眼光看,也有一定的道理。五月正值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多雨潮湿,各种微生物大量繁殖,毒虫滋生,各种传染病也进入高发季节,用它们来保健防病就应运而生了。

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挂艾蒿、插菖蒲

屈原《离骚》有“今直为此萧艾”的诗句,他认为艾为恶草,影射楚国朝廷的奸党邪人。据传说,乐平里的人们挂艾草于门楣,是故意将奸邪之人悬于门上示众,表达对屈原的热爱和对昏君奸臣的痛恨。秭归人称菖蒲为“菖蒲剑”。据民间传说,秦兵欲挖掘屈原墓时,神仙托梦告知百姓,要家家户户于门旁悬挂菖蒲剑,在屈原墓遍插菖蒲剑。秦兵见遍地是剑习俗,也知晓百姓对屈原的深厚感情,不敢贸然动手,果然依此法吓走了胆怯的秦兵。

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喝雄黄酒、佩挂香包和稻场娱乐

喝酒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习惯,但喝雄黄酒却是屈原故里独有的习俗。相传在乡亲们找寻屈原时,一位老医师想到蛟龙水兽怕雄黄,便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蛟龙水兽伤害屈原大夫。端午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子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中医认为,雄黄外用能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很好。

端午期间,秭归也有佩挂香包、拴五色丝线的习俗。香包用五色丝线绣成各种式样,或用碎布缝制而成,内装香料,香料用川芎、白芷、排草、芩草、甘松等中草药制成。佩挂胸前,香气扑鼻,形状有菱形、圆形、方型、心型等。图案有虎、猫、鱼、鸟、香草植物等。缝缀严密,形象逼真。据考证,香包的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里有记载,而戴五色线避蛇蝎伤害保平安的习俗始于汉代。

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习俗

▲做香包

秭归人为承袭屈子文风和精神,在香包中装上白芷、雄黄、花椒、细辛、苍术等“五香”,它们都是屈原在其作品中颂扬的香草植物。男女老幼可选飞禽走兽、梅兰竹菊等不同图案和款式,选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万事如意等不同寓意的香包佩戴。民间也有“香包身上戴,伢儿逗人爱”的俗语,这样既可以祛邪避凶,强身健体,陶冶性情,又能铭记屈原作品,缅怀屈原。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另外,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习俗_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文|程锡勇

图片|宜昌市档案馆提供

编辑|邓诗棋编审|欧红平

微信改版后

有网友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白龙岗纪事】

设为星标哦~

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_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_习俗_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万水千山总是情

喜欢就奖励岗岗一个“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和“在看”呗~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