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晨曦徐徐,五彩缤纷,清新无比。在扬州大学,闲情逸致的人们搏击舞剑,去慢跑,写下幸福的笑容。太阳升起来了,校园一片金黄!

这时候,老头,按下快门:刮,刮,刮…

一尊雕像& # 34;雕像& # 34;,过去& # 34;雕塑& # 34;清晰的剪影,永恒的形象,传递到灵魂,定格在敬佩的敬意里…

一个笔记(作者:王贤亮)

任雕像

一泓瘦西湖水绕过扬州城,浸润在古城西北角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一个人文地标——扬州大学(原扬州师范学院)瘦西湖校区。

从校园化学博物馆的前面向东,沿着一条安静的下坡路,大约150米远,你可以看到伊一刘阳东侧的一个椭圆形池塘。池塘西侧的柳树下,有一块石碑,旁边有一尊铜像,是任先生的塑像。

扬州大学瘦西湖 扬大瘦西湖校区怎么样插图

1997年,为纪念任先生诞辰100周年,立此板堂石碑作为永久纪念。2007年6月6日,这座铜像是为纪念任先生诞辰110周年而建造的。石碑上写着“半汤”二字,下面写着:“国学大师任先生,名曰二贝、半汤,晚年因其名而居此。”纪念碑旁有一尊铜像,瘦削的脸颊上一副圆圆的眼镜,透露着平先生平和而深邃的目光。他就是中国国学大师任教授。半汤上面有个凉亭,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扬州大学半汤的荷花塘,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师生。

▲任雕像(位于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

任(1897 ~ 1991)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戏剧理论家和敦煌学者。扬州人。1897年农历五月初七,任先生出生在扬州的一个商人家庭。6岁开始读书,15岁考入常州五中,19岁转入扬州省立八中。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擅长作词作曲的大师吴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扬州、南京任教,后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歌词、歌曲。1923年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住在吴梅家中,阅读词曲佳作。之后在镇江中学、江苏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任教。1951年,他成为四川大学的文学教授。1980年调回扬州工作,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91年12月13日在扬州逝世,享年95岁。

张謇雕像

张謇先生的塑像坐落在扬州大学(原江苏农学院)文慧路校区。

张謇,南通海门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20世纪初,张謇先生目睹西方列强入侵,满怀爱国热情,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他从1902年开始创办了20多家企业和300多所学校,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和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张謇先后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农业学校、纺织学校、南通学院,成为中国几所大学扩散发展的源头。

扬州大学始于1902年张謇先生创办的私立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校,所以张謇先生属于扬州大学最早的陵园人之一(1906年张謇将通海农校附属于通州师范学校,成为学校的农科;1952年8月,国家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农科与苏南文教学院农业教育系、江南大学农学系合并,成立苏北农学院,即江苏农学院的前身。通州师范学校的文史专业课与扬州中学的数理专业课、苏南丹阳艺校的美术专业课、苏北师范学校的教育学专业课合并成立苏北师范学院,即扬州师范学院)。

▲张謇先生雕像(位于扬州大学文慧路校区)

2004年11月18日,扬州大学校长郭蓉在张謇先生塑像揭幕仪式上深情缅怀张謇先生的丰功伟绩,希望全校师生学习张謇先生的爱国情怀,发扬张謇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创新精神。

马恩雕像

马克思恩格斯雕像位于扬州大学江阳路南校区,背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行政楼,坐北朝南。两位思想家坐着站着,目光深邃,凝视着前方。

▲马恩雕像(位于扬州大学江阳路南校区)

马克思恩格斯雕像由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1年4月为十周年庆典定制完成。它高2米,用铜铸造,由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年轻雕塑家赵阳博士设计。

▲马恩雕像从设计图到泥稿,再到铜铸、焊接、抛光,最后到打蜡。

孔子雕像

孔子铜像位于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赵文堂前。铜像高约3米,为站立式孔子全身像。除了底座是花岗岩的,都是青铜的。基座正面有唐恩嘉先生题写的“孔子圣像”四个大字。背面唐恩嘉先生题写《孔子之歌》:“尼山日月,林吐玉书,大中华,孔子出世啊,圣人,为了无私的志向,为了大同的理想,走遍世界各地去传播,去传道,受了很多苦。在梁,四书五经,六艺八德,仁者爱人。

孔子铜像由唐恩嘉先生捐赠给杨达大学,旨在弘扬儒家文化,让师生永远铭记孔子倡导的至理名言,以圣人为榜样,进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怀,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杰出人才。(唐恩嘉,1934年出生于广东佛山。他15岁离开家乡到香港谋生,在香港打拼多年。他被称为香港的“染色大王”。唐恩嘉从小就尊崇孔子,50多年来致力于推广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世界十大儒商之一,唐恩嘉向中国几十个省市的孔庙和儒学研究团体捐款超过3亿元,并在世界各地捐赠了400多尊孔子铜像。)。

▲孔子雕像(位于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

2014年11月26日上午,扬州大学在扬子津校区隆重举行了唐恩甲先生捐赠的孔子铜像揭幕仪式。法学院学生代表集体诵读《论语》经典篇章。在揭幕仪式上,焦新安校长对捐赠孔子铜像的唐恩嘉先生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扬州大学校徽雕像

扬州大学校徽青铜雕塑位于扬州大学行政楼。

○整体来看,标志是一棵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标志首先在外观上突出了扬州大学的校风,也表达了它像一棵百年参天大树,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从内部结构来看,标志由一个地球和一个展开翅膀的起重机组成。鹤是扬州的典型吉祥物。此时,四周的华盖可视为祥云,与鹤一起构成了“鹤舞九天”的生动画卷,表达了扬州大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英雄气概。

○标志的轮廓不仅仅是一个树冠,更是一片祥云。同时象征着一个知识高峰。通往顶峰的道路崎岖曲折。青壮年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向上攀登。

○从标志的构成要素来看,鹤寓意英文字母Y,树干是英文字母U的体现,Y U是扬州大学的前缀,构成了扬州大学的英文缩写。

○标志整体、和谐、生动,易于识别、记忆和传达。该logo从扬州大学合并开始使用,在认知上有公共基础。

▲校徽校徽雕塑(位于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青铜鼎像

2002年5月19日,扬州大学迎来百年校庆,这一天也是扬州大学合并10周年,建校5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许嘉璐,全国政协副钱伟长出席了仪式。江苏省人民政府向扬州大学赠送青铜鼎庆祝百年校庆。

▲青铜鼎雕塑(位于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

铜鼎位于扬州大学中心校区(荷花池校区)。它高3米,大理石底座上镶嵌着铜牌。钢板上镌刻着:“百年沧桑,名字随时代而动,展现了现代教育的辉煌,开启了江苏人的大视野,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教育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校风浓郁,学制凝重,千年而立,是千代永昌。在这个百年庆典上,特别铸造,代代相传。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5月提出”。

群雕《永恒之歌》

2002年扬州大学百年校庆时,陈俊先生捐赠了团体雕塑《永恒之歌》。

陈俊先生是英国华人,扬州大学第一届董事会董事,英国扬州同乡会会长。

陈俊,1932年生于扬州市邗江区旧店镇,著名爱国华侨,英国扬州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凭借扬州的“三刀”技艺,他在英国闯出一番事业,成为当地餐饮业的重要一员。他一直关注家乡扬州的公益事业,出资创办邗江陈俊学校,向家乡捐款300多万元。2002年被扬州市授予“城市VIP”荣誉称号。2005年2月25日,陈俊先生专程回国为获得第28届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双冠军的扬州大学国贸0103班学生陈奇颁奖。2004年8月,当他听到家乡扬州大学的学生陈奇赢得乒乓球男子双打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第16枚金牌时,他非常激动。他和英国扬州同乡会副会长钱当即决定,奖励1000英镑,以表彰他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精神。在当天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陈俊先生讲述了他在国外生活的亲身感受,并希望青年大学生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千古绝唱一一起飞(扬州大学文慧路校区)、千古绝唱一一飞翔(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千古绝唱一一崛起(扬州大学江阳路南校区)。

手拉手雕塑

手拉手雕塑位于扬州大学江阳路北校区。这座雕塑高约3米,由不锈钢制成。

雕塑描绘了两个女孩手牵手跳舞的简单形象,象征着持久的信任、奉献、热情、和谐、友谊、智慧、帮助、希望和爱。

此雕塑是张世春于1987年为扬州大学(原扬州科技学院)江阳路北校区室外环境艺术创作而设计的。

张世春(1935年7月—1997年6月),江苏扬州人,曾任美术学院教授。擅长壁画和雕塑。1949年在苏北新四军任艺术宣传员。1954年毕业于美术学院。1959年从该院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教。美术学院壁画系副主任、教授。画家。20世纪70年代,张世春先生被送回他的家乡扬州,他先在扬州工艺厂工作,然后在国庆路上开设了一个工作室,创作丝绸织锦画。1978年,张世春先生被调回美术学院。

▲位于扬州大学江阳路北校区。

扬州大学校园里的雕像和雕塑像校园里所有的物质景观一样,积累了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具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通过对校园雕像和雕塑的解读,青年大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某一群体的环保意识,还可以从雕塑和雕塑中了解某一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潜移默化。

校园雕塑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具有人物属性,也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精神。

每一个雕像、雕塑都蕴含着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巨大的道德潜能,激发他们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情感认同,产生共鸣,同时对道德理想和道德建设产生向往。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自然会激发青年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图/文:王贤亮,杨达老干部,扬州仪征商会秘书长)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